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

王羲之的六角竹扇

王羲之的六角竹扇
  • 2009-12-31 中國時報 【黃智溶/文.書】

     羲之當年所書寫的六角竹扇,已無實物可考,但推測應近似於南宋古墓所出土的文物,是以細竹絲精密編成,造型略彷彿「韓熙載夜宴圖」中韓熙載手拿的那一把竹扇,但上頭有兩個尖角才對。
     王羲之的六角竹扇
     根據「晉書.王羲之傳」有一段:
     「嘗在蕺山見一老姥,持六角竹扇賣之。羲之書其扇,各為五字。姥初有慍色。因謂姥曰:『但言是王右軍書,以求百錢邪。』姥如其言,人競買之。他日,姥又持扇來,羲之笑而不答。」
     至於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那位老婦人的「六角竹扇」上,書寫的內容是甚麼呢?根據我的推論,六朝人文章是駢體文,是四、六對句,所以「蘭亭序」句子都是以四字為主,但羲之少為人知的「蘭亭詩」卻有五言、四言各一首,其五言詩如下:
     仰視碧天際,俯瞰淥水濱。寥閬無涯觀,寓目理自陳,大矣造化工,萬殊莫不均。群籟雖參差,適我無非親。
     因此推論羲之在扇面上書寫一些五言詩句,是極有可能的。
     當然,羲之當年所書寫的六角竹扇,已無實物可考,但推測應近似於南宋古墓所出土的文物,是以細竹絲精密編成,造型略彷彿「韓熙載夜宴圖」中韓熙載手拿的那一把竹扇,但上頭有兩個尖角才對。相較之下,我小時候搧火爐用的竹片扇,實在粗糙又呆板。
     東晉熱賣商品──
     廣東蒲葵扇
     另一件有關扇子的趣事,同樣發生在東晉,主角換成謝安,據「續晉陽秋」中記載:
     「安鄉人有罷中宿縣詣安者,安問其歸資。答曰:『嶺南凋弊,唯有五萬蒲葵扇,又以非時為滯貨。』安乃取其中者捉之,於是京師士庶競慕而服焉。價增數倍,旬月無賣。」
     想不到中國四世紀中葉的南京城,有一年秋冬,最新潮的商品,竟然是一把曾經過季滯銷的廣東蒲葵扇。透過這則故事,可以想見謝安當年,魅力真是無可擋,只要他出席剪綵宴會時,手中輕搖葵扇,那股風流瀟灑勁兒,肯定滿城風靡。難怪京師數萬粉絲,一個月之內,就將五萬把葵扇,搶到缺貨。比照現今滿街人手一個名牌包包,不也是一樣呢?
     千年紈扇
     再來,要談一下我小學時那把「價值高昂」的蠶絲圓扇了,其實,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東漢班婕妤那首有名的「怨歌行」(節錄前四句):
     「新裂齊紈素,鮮潔如霜月。裁為合歡扇,團團如明月。」
     其中所提到,鮮潔如霜月的「紈素」其實就是素絹,由高級的蠶絲所織成,這種圓形中間帶柄的紈扇,才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長久的扇子,從西元前一世紀東漢的班婕妤算起,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初葉明朝永樂以後,因摺扇興起,才改變中國人用扇的習慣。整整一千五百多年,不分男女老少,全都適用。因此故宮所收藏的宋、元扇面書畫,全是畫在這種圓形絹布上。
     把摺扇當作生活記錄與
     旅遊明信片
     最後,也就是現今廣為流行的摺扇,據考證,其實是元朝時,從日本傳到韓國,再傳到中國的。但是,經過明、清兩代文人與書畫家的努力與推廣,形成中國獨特的書畫藝術表現形式,又因為可以摺合,適於攜帶,故後來居上,成為主流。
     我曾經在古董店買到一些老舊摺扇,其中一把題了七首詠秦淮的絕句,署名玄玄老翁蕭方駿,茲錄其中一首:
     玉溝碧水鴨頭新,流入秦淮更幾春。舊苑祇今零蔓草,枉將遺事悼隋陳。
     詩書俱佳,真可謂風流倜儻,令人神往。
     記得有一年遊杭州西湖時,逛吳山夜市,買了幾把王星記小摺扇,回家畫西湖小景,一則當遊記寫生;一則權充風景明信片,分贈親友,一舉兩得。也圓了我小時候沒有完成的的書生美夢。
     關於摺扇,也有一件令我感傷的事,約七年前,我在冬山鄉大進村一座山神廟山坳處,發現兩株樹高一樓,樹齡約百歲的原生單瓣紅山茶,葉面光亮如綠釉,展如手掌;紅花艷如胭脂,約有拳頭大小,折得一枝,歸來趕緊依樣寫生,畫在摺扇上。
     明年冬天,興沖沖地重訪山神廟時,卻只見兩個平整的樹頭,兩旁被電鋸截斷的樹枝散落滿地,因為該山坳已被填土重整,要新蓋一座修行的道場。每當展玩這把摺扇時,鮮艷的畫面上,卻總難掩一股揮之不去的惆悵之情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童年關於扇子的記憶

 竹扇

第一種:是每到黃昏生火煮飯、炒菜時,媽媽在小爐火前搧風點火,我有時手腳不靈光沒躲開,就會被抓去爐火前當差,手裡握著一把六角形,用寬竹片編成的扇子,用盡力氣也搧不出火來,因為我不知要對準風口,卻老往堆木材片的方向搧去。

 蠶絲扇

第二種:當然是炎炎夏夜時,鄰居幾戶人家老老少少、大大小小團坐在竹林圍繞、蕉葉垂展,紅瓦屋前的小稻埕,一邊輕搖小扇,招風納涼;一邊驅趕討厭的小蟲蚊,那是一種以細竹枝為支架,用棉線綁緊,再用紙糊的小圓扇,上面還印著一些藥品廣告。

記得有一年,竹林國小的小學生不知得了哪一型的傳染病,大家一窩蜂,瘋狂地養起蠶來,上學時,人手拎著一方小紙盒,趕新潮我從不落人後,只是到最後,養了一大堆蠶,結了一大堆繭,不知能做甚麼用?後來盛傳一則八卦消息,說是若能織成一把完美的蠶絲扇,有人會高價收購。

那幾天,為了完成一把價值高昂的蠶絲扇,我和母親可是忙翻了,因為那十幾「仙」蠶寶寶,永遠只固定在中央的地方轉圓圈,不願發配到邊疆地區,導致我那把本來應該價值高昂的蠶絲扇,蠶絲分配不均勻,中間厚如牛皮,四周邊緣卻薄如蟬翼,無法價值高昂了。但我還是極其珍惜的用報紙收藏起來,時常拿出來展玩一番,望著那光亮潔淨、觸感滑膩的扇子,卻也沾沾自喜,十分得意。
羽扇

 第三種:再大一點,在電視上看到平劇<空城計>裡的諸葛孔明,羽扇綸巾十分瀟灑,整個心思又轉向那把充滿仙氣的白羽扇了,將那把極其珍貴的蠶絲扇壓到箱底,忘的一乾二淨了。

每次媽媽到市場買雞鴨時,就託她幫忙帶一些羽毛回來,但我母親對我偉大的白羽扇事業,不若先前的蠶絲扇事業那麼積極了(可能因為沒有價值高昂的傳說,況且她從不看平劇,對我的偶像──諸葛孔明也沒概念),總是隨便地上撿一、兩根破雞毛湊數,我偉大的白羽扇事業也就只能看著平劇節目,望梅止渴一下,無疾而終了。 

摺紙扇

 最後一種:看到古裝戲上的書生,總是要手拿著一把打開時會唰唰作響的小紙扇,於是,我又幻想著自己就是那位終日揮灑著小摺扇,與相府千金小姐在後花園相會,風流儒雅的白面書生。但是在宜蘭的小鄉下,怎麼可能有這種高雅的東西,急中生智,自己用紙摺一摺,用力一甩,果然也唰唰有聲,暫時滿足我的書生夢,但造型終究相去甚遠,牛頭不對馬嘴,不但顯不出一絲的風流倜儻,反而像是那一旁搞笑的小丑,只好草草宣告結束那一段,我本來應該風流瀟灑的摺扇時代。

雖然,我小時候有關扇子的諸多營生,都沒能發達起來,形成竹林里社區發展的文化產業,卻也種下我對扇子的深厚情緣,而前面所提到各種扇子,其實與扇子文化多少有些關係。 


{附錄}蘭亭教學
1.再教蘭亭
2.蘭亭集敘中英對照
3.有感於斯文 -- 夜 讀 蘭 亭
4.冶藝術、文學、哲學於一爐的教課
5.但願人長久~短歌贈右軍
6.日式曲水流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